文本阅读:
7.6人工混响157
衰减,然后馈送回延时线,从而实现了一个循环网络。
g的值控制着混响时间。如果循环延时线的平均长度为d,那么任意输入信号将在时间延时d之后被因子g衰减。在时刻t,信号已经循环了t/d次,每次损失201og10(g)dB,因此用分贝表示的总增益为:
20-l0g10(g)
对混响时间(Reverberation Time,RT)的通常测量方法是增益衰减60dB所用的时间:
20110g10(g)=-60
RT-3d
如果g是1,该公式将得出o,因为1的对数为0。
上面所示框架是很多现代混响器设计的基础。以此为基础设计提出了很多扩展方案。接下来,最重要的步骤是在循环路径中引入滤波器,以便让高频的衰减比低频更迅速;使用一个非常简单的低通滤波器就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它,但我们不会在这里做这种扩展,因为我们还没有对所需的滤波理论进行阐述。
一般来说,使用这种框架设计一个混响器涉及对于延时时间、增益和滤波系数的很多复杂的选择。就此论题发表的文献浩如烟海,巴里·布莱瑟(Barry Blesser)曾经发表过一篇很好的综述【Ble01】。而人们在混响器设计及调校方面已经取得的知识要比那些文献丰富得多,但这些都没有公开发表;精确的设计往往因为商业上的原因而秘而不宣。一般来说,设计过程充满了漫长和艰苦的调试,这包括不断的尝试、犯错和批判式的审听。
对混响器进行控制
人工混响几乎在所有的录音或声音增强中都在使用,用来美化总体声音。不过,混响还可以凭其自身成为一个声源,这也是很有趣的。无限混响这种特殊情况在抓取现场声音并及时对其进行扩展方面很有用。
为了在实际中实现这种使用,需要仅在一段很短的时间里打开混响器的输入,并且要求在这段时间里输入信号变化得并不剧烈。如果一个无限混响器的输入开启了过长的时间,那么声音就会聚集起来,并且很快就变成了无法辨识的一团糟。为了让一件现场乐器的一个音符被"无限混响",最好是等到该音符的起音部分结束,然后让音符的一段稳态期-也许是1/2s--进入混响器。通过在稳定音高的不同时点处重复地打开输入,就可能用一个单复音乐器构建出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