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频信号的仪表计量(第2版) 93


分类:相关阅读 / 「声频信号的仪表计量(第2版)」

声频信号的仪表计量(第2版) 93
前一篇:声频信号的仪表计量(第2版) 92 下一篇:声频信号的仪表计量(第2版) 94
文本阅读:
  声频信号的仪表计量(第2版)
  进行定位。这一现象被称为第一波前定律,它是于1948年由 Lothar Cremer首先阐述的。
  20世纪50年代,Helmut hass进行的研究成果已成为人们了解人耳听觉系统如何感知直达声和延时声混合信号的重要理论基础。在他所进行的实验中,被试是处在声学阻尼处理过的空间中,该空间位于构成立体声重放形式的两只扬声器箱
  (L51和LS2)的前方,其听音角度为80,如图77所示。两只扬声器箱重放出语音信号(大约每秒钟5个音节),但是LS2重放声音的声级和延时时间可能会发生改变。LS1重放的声级近似固定在50dBre20uPa随着LS2声级和延时的改变,被试的任务就是选择3个选项中的1个:听不到LS1的声音、听不到LS2的声音,或者听到的声音事件处在两只扬声器箱LS1和LS2之间的某一确定方向上。图78表示出了主要的实验结果。在电声应用中,下面的曲线最为有意思。它表明,如果来自LS2的声音比先到来的声音(来自LS1)落后了约5~35ms的话,那么即便S2的声级比LS1的声级高出5dB,人们还是听不到LS2发出的声音。这就是人们常常提及的"哈斯效应"。
  如果延时超过了32~50ms(取决于重放信号的类型),延时声将被感知为回声。相对于较为稳定声音来说,人耳比较容易检测出冲击/打击乐器产生的回声效果。
  延时|△r
  【0.200ms】
  LS1
  LS2
  图77这是哈斯实验的基本设置框图。虽然扬声器LSIl和LS2重放的是相同的信号,但是LS2的电平和延时是受控的。通过给LS2加入各种时长的延时,让听音人判断如下情形下LSl和LS2间的声级差:(1)只能听到LSl;(2)只能听到LS2;(3)声音位于LSl与LS2的中间位置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