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车鸣
00:00 / 00:00:000
5
0
任肖静
  • 1141
  • 9
  • 2
  • 0
  • 95
2023-09-03 上传 类型: 生活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街道凯旋商业广场
0.0
(0)
下载音频文件
添加下载任务
使用许可协议
CC0 许可协议
音频信息
音频格式 mp4/mp4
文件大小 1.17 MB
比特率 129 kbps
采样率 48000 Hz (16 bit)
声道 立体声(2声道)
编码方式
相似的声音 浏览更多
  • 下班的路上都有什么声音?
  • 风吹风铃的声音
  • 袁隆平:禾下乘凉梦,稻香满人间 “我有着一个梦,走在田埂上,它同我一般高,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每当听到这首歌,袁隆平的身影就会浮现在人们心间。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一生都与稻田紧紧相连,用汗水与智慧,书写了一段传奇的农业科研故事。 袁隆平与农业的缘分,始于儿时的一次郊游。6岁那年,他参观了武汉郊区的一个园艺场,满园的花草与果实,让他对农业心生向往,从此在心中种下了学农的种子。1949年,他如愿考上农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开启了他与水稻的不解之缘。 1961年,袁隆平在早稻试验田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禾,穗大粒多。他满心欢喜地种下这株稻禾的种子,可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稻株高矮不齐,抽穗时间不一。但袁隆平没有气馁,反而从中敏锐地推断出这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由此坚定了他研究杂交水稻的信念。 在当时,水稻被认为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袁隆平的想法遭到了不少质疑。但他没有退缩,1964年,在水稻抽穗扬花的季节,他顶着烈日,在稻田里一株一株地观察。14万多个稻穗,不知耗费了他多少心血,终于,他发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株,为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大门。1966年,他发表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科研之路从无坦途,最初的6年,3000多个杂交组合实验均告失败。但袁隆平没有被失败打倒,他提出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设想。1970年,助手在海南发现“野败”,这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73年,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4年,“南优2号”诞生,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中国大面积种植,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 ,无数人因此远离饥饿。 但袁隆平的脚步并未停歇,他始终怀揣着“高产梦”。从三系法到两系法,从一般杂交稻到超级杂交稻,水稻产量不断攀升。面对两系法研究中的挫折,他带领团队总结方案、设计程序、提出策略,最终让两系杂交水稻研究重见曙光。 袁隆平的一生,是为梦想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人类福祉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将自己比作种子,一生都在稻田里耕耘,让梦想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他的精神,也如同一粒珍贵的种子,种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
  • 车掠过窗口会留下震颤的嗡鸣。
  • 蝉在叫,心吵闹
  • 汽车鸣喇叭。
  • 乡下,河水流淌,蟾蜍求配偶互鸣
  • 夏末夜晚,在百望山散步录下的夜色,还有路过的人
  • 夏末夜晚,在百望山散步录下的鸣虫声
  • 剑闪 可搭配闪白做飞剑

周末骑车去街上买东西,发现街边过往车辆鸣笛不断,记录美好生活。

点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