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音指南 35


分类:相关阅读 / 「混音指南」

混音指南 35
前一篇:混音指南 34 下一篇:混音指南 36
文本阅读:
  些常识和注意事项
  由于混音涵盖的知识领域极其广泛,而本书的读者在知识层次上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因此本书不可能按照环环相扣的结构来
  那些缺乏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在读完本书的第部分后,本章中的某些概念会更加清晰
  部分涉及的内容有浅有深,某些主题可能对某些特定的读者更有吸引力。因此对这部分读者而
  旦他们弄清了基本的概念与技术,就
  重点选读他们更感兴趣的章节。我认为,如果能够坐在专业录音棚的调音台前,或者坐在家数字音频工作站前阅读后面的章节,边读边操作,那么不管是混音新手还是老手,都会乐在其中的
  本章所涉及的一些原理在本书后面的内容中还要反复谈到,我在这里只是先把它们提出来讲2.1响度越大听上去越好
  933年,Bell labs(贝尔实验室)的两位研究员:Harvey Fletcher(哈维·弗莱彻)与nson(WA.门逊)组
  理听觉领域最为重要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基于对一组被测者进行一系列测试。在每一项测试中,被测者都会先听到kHz的纯音作为参考,然后
  听到一个其他频率的测试信号,他只要从二者中选出他认为更响的一个就可以了。这些系列测试使用不同频率或者不同强度的测试信号。本来,F| etcher和 Munson的实验目的要总结出不同频率的声音听上去与1kHz同样响的时候,它的强度有多大。他们将实验结果绘制成一张图表,称为 Fletcher-Munson Curves(弗莱彻-门逊曲线)图21是基于原始的Fletcher-Munson Curves得到的一张图表。我大胆地将原始图表上下颠倒来显示,原因在于这样的显示方式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均衡器中的频响曲线非常相似。20年之后,Robins与 Dadson做了类似的实验,得到所谓的 Robinson-Dadson Counters((Robinson-Dadson曲线如今,我们使用SO226标准(这个标准在几年前刚刚被修订过)来概括这个问题。这一类研究的成果目前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叫做Equa-oldness counters(等响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