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音指南 36


分类:相关阅读 / 「混音指南」

混音指南 36
前一篇:混音指南 35 下一篇:混音指南 37
文本阅读:
  混音指南
  图21中的每条曲线都是一条方值曲线(Phon curve),曲线上方用1kHz信号在该声级下产生的响度级方值来标称。为了说明应该怎样看懂这组曲线,我们选择标称为0phon(20方)的曲线为例。观看这条曲线,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频率为1kHz、声压级为OdBSPL的声音,其响度级为20phon,而一个100Hz的声音如果想要听上去与这个1k的声音一样响,其声压级必须达到50 dBSPL。二者之间有30dB的差别,这是绝不可以忽视的。这组曲线同样告诉我们,我们对频率的感受在3.5kHz左右有一个突起(对该频率段信号比较敏感),这主要源于人耳外耳道的共振频率。有人称,人们对该频率段的信号比较敏感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婴儿啼哭的中心频率就在这个频率段响度更弱
  响度更强
  图2.1弗莱彻-门逊曲线。这里的图示与该曲线的标准画法是上下颠倒的。请注意在声压级轴向上,更弱的声压级在上方,而更强的在下方等响曲线告诉我们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人类对中频信号非常敏感,对低频和高频的敏感度下降,这可以从图中的曲线形状看出来。但是更重要的是,很明显,我们对不同频率信号的感受在响度比较大的情况下趋近于平直。图2.1中的0方曲线是最不平直的00方曲线是最为平直的。换句话说,当音乐被演奏得越响的时候,人们就越容易感受到其中的低频和高频信号。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将力度与低频相联系,而将清晰度、透明度和亮度与高频相联系。因此,更响的声音当然会使音乐更有魅力-响度越大听上去越女
  上述现象能够解释为什么在混音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将监听电平不断提升,而一旦提高监听电平,你就很难再把它们拉下来。有经验的混音师应该教导学生抵制这种将电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