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音指南 59


分类:相关阅读 / 「混音指南」

混音指南 59
前一篇:混音指南 58 下一篇:混音指南 60
文本阅读:
  4混音流程
  修正,对鼓录音的修整目前也变得日益普遍。对于那些庞大的工程来说,往往会有一个专的人员(或许就是录音时操作 Pro tools工作站的那个人)和制作人一起进行这种修正工作。
  不幸的是,很多时候混音师不得不亲自操刀
  修正式编辑会导致声音变得机械,缺乏自然感。大部分的鼓点都可以被量化得像节拍器一样准确,而人声也可以通过修正得到准确的音调。尽管有些流行音乐专辑因为这种极端的编辑方式而显得很特
  是大部分人都会更提倡人性化的处理方式,而不仅仅是在音乐和演奏的指标上合格就完事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编曲产生的音乐经过所谓人性化处理,往往能够带来这种音调上的自然感和节奏上的摇曳感人坚信,这种过度的修
  正违背了音乐的真实价值。同时我们不要忘记,修正式编辑经常造成一些音质上的损失。
  附带说一句,音频工程师对声音精确细节的敏感度是非常高的。比如 Beyonce(碧昂斯)的歌曲 Crazy in Love就因为副歌部分的人声进晚了且节拍不准,在很多音频工程师那里名声不佳,但大部分听众却不会注意到这一点。
  4.2混音是多种元素的复合体
  究竟是很多独立的元素构成了混音,还是混音包含了这些独立的元素?持前一种观点的人会更注意这些独立的元素听上去怎么样,而持后一种观点的人会更关心对于整体的混音而言,这些独立元素的音响效果如何。我们应该记住混音-作为一个整体--是最后的成品。这不是在说各种独立元素的声音不重要,而是要强调混音的整体感觉始终是第·
  位的。
  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处理人声时使用高通滤波器是一种最为普遍的模式,因为它可以去除信号中浑浊不清的低频,增加人声的清晰度。这种在各种情况下都被使用的人声处理方法有时却会让人声听上去非常不自然,特别是选择独听(Solo)的时候。不过,这种不自然的声音在整体混音作品中却表现得特别好个例子:人声在进
  独听的时侯可能会进行压缩,但是这种压缩的效果或许只有在与混音中其他元素一起播放的时候,听上去才会很不错--使用整个混音作为参考,有可能让人声的电平变化变得非常明显。在对吊镲的压缩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同样需要以整个混音的动态和强度作为参考
  我们甚至可以将这个问题归结到心理声学领域--我们的大脑具有在一堆声音当中选择某个声音的能力。例如,当对底鼓进行均衡处理时,我们在头脑中可以将它从混音的其他元素中分离出来。但是,我们实际上是在一边听全部的混音素材,一边做底鼓的均衡在全盘考虑混音效果的同时努力让底鼓的声音听上去更好。这看上去确实有点抽象和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