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
第2章没人工作在真空里一从哪里切入电影制作流程低了0.1%,相当于NTSC制的晶振速率变成了5994Hz。只要影片还处在视频/计算机领域,声音和画面的帧率就是2997f/s
说到大洋彼岸,在采用PAL制的国家里,人们甚至不会尝试将24fs的底片按原先的速度转录到录像带上,而是将速度提升到25f/5,再直接转录到录像带上,这样胶片的格和视频的场就不存在场间对应的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形成了胶片的格和视频帧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25个电影画格=25帧视频),很容易建立底片剪辑数据库。缺点是经过胶转磁,所获得的视频母版--通常是 Betacam磁带--的速度加快了4%,无法与同期声取得直接同步。在PAL制的制作中没有提速音视频同步样片可以观看。
一旦底片转成了录像带,提速后的画面将被导入视频剪辑工作站。工作站设置成"电影模式(film mode)",于是便将影片重新减慢成原先24f/s的速度,减慢的方法是工作站按照一定规律对某些视频场进行重复。这时工作站里导入的同期声-速度从未改变-就能与画面完全同步。在NTSC制模式下,画面剪辑助理将建立一个包括场号、镜次、时间码和声音卷编号等信息的数据库,用于提供给电影洗印厂的底片剪辑单和提供给声音部门的定剪单(EDL-edit dicision list)。(定剪单是记录每个电影剪辑单元的文件,它可以提供声音和画面剪辑点的详细信息,对于对白剪辑师是非常重要的工具。我们将在这本书里反复提到定剪单。)
要记得无论是PAL制还是NTSC制,电影声画同步的合板工作都是由画面剪辑助理来完成,他们通常工作到深夜,有时候也会经验不足,对一些问题没有把握。当你开始制作电影,从画面剪辑部门拿到定剪画面时,要清楚这时的声画同步是如何完成的-是靠人来完成,而不是靠上帝。要始终关注同步问题。
2.4在NTSC制环境下工作
拉伸、折叠、难以记住的采样率、非整数帧率--这些都是在NTSC制环境下工作复杂的地方。习惯了这种制式的人会认为理所当然,但对于习惯在PAL制环境里工作的人,对付NTSC制影片会让他们很头疼。
事实上,只要遵循以下原则,就能避免NTSC制环境下意想不到的困难:在任何处理阶段,画面和声音必须采用相同的同步参考。不管是采用"胶片速度"(441/4kHz采样率、30帧时间码、60Hz扫描线、24f/s电影速度)还是采用视频的"折叠速度"(44056/47952kHz采样率、
2997帧时间码、5994Hz扫描线、23.976f/s电影速度),只要每个步骤都保持声音和画面的参考标准一致,同步就不会出问题。无论进行多少次拉伸和折叠转换,确保每次转换时声音和画面同样处理,你对NTSC制的恐惧就会消失
1有一种PAL制后期制作方法,电影底片在进入Avid之前,以246/s的速率转录到录像带上,以便和同期录音素材相同步。不过,采用256s直接转录的方法更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