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剪辑:通往看不见的艺术 74


分类:相关阅读 / 「对白剪辑:通往看不见的艺术」

对白剪辑:通往看不见的艺术 74
前一篇:对白剪辑:通往看不见的艺术 73 下一篇:对白剪辑:通往看不见的艺术 75
文本阅读:
  第5章从画面部门获得声音
  55
  材组接。以今天的标准来看CMX600是很简陋的,但这种六个单元的人造系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电子剪辑的看法。
  蒙太奇视频处理器(Montage Picture Processor)在1984年问世。它是一个梦幻般的阵列,超过17台超级 BetaMax录像机同时工作,完成寻址、卷绕、播放及输出场景预览等操作。准备剪辑工程是一项庞杂的任务,但实际的剪辑操作却很有效。同年,卢卡斯电影公司(Lucasfilm)推出了 EditDroid剪辑系统3,是一种基于光盘的随机存取剪辑系统,用作声音剪辑的相应系统是Sound droid editDroid和 Sound Droid背后的技术于1993年由Avd公司获得,其中 Sounddroid的很多核心研制人员继续研发了 Sonic solution系统。
  5.4.2非线性工作站
  20世纪80年代晚期,在与画面相伴的声音制作市场,有不计其数的非线性声音剪辑系统诞生又消亡。毫无例外,这些剪辑系统都是基于硬件的专利系统,通常适应于某个市场利基。大多数音频工作站都是音乐剪辑系统的衍生物,其他一些则源于修整和控制的便利,随之产生的还有压缩光盘。有些工作站是完全为音频后期制作从头设计的。所有的工作站都是封闭式系统,不同厂商的产品之间无论是编码还是文件格式都很难交换。不过,只要工作是在同一个制作室中完成的,事情就会好很多。
  当工作不得不从一个设备转到另一个设备时,这个"勇敢的新世界"就土崩瓦解了。更糟糕的是,没有什么好办法能提取剪辑完成的画面,并在上面开始同期声剪辑。典型情况是,将剪辑完的画面用于声音部门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手头操作和耳朵监听,重新使声音和画面相一致。这种笨重的、耗时巨大的工作使得随机存取同期声剪辑的快乐几乎消失殆尽。
  5.4.3自动组合和0MF文件
  不久以后,一种根据画面剪辑点自动同步声音的方法被发明出来,其前提是原始同期声带有时间码。自动组合产生了。定剪单用来确认声源名称和地址信息,RS-232或RS-422协议用来控制声源设备(最初采用的是带时间码的1/4英寸磁带,后来改成了DAT),制造商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方法,虽然显得笨拙,却能从画面剪辑转移到声音剪辑。不过最终获得的声音文件是基于各个专利平台的格式,相互之间无法交换。你仍然不能将画面剪辑师的硬盘直接接到数字音频工作站上开始剪辑,也不可能在一种类型的机器上完成部分工作之后又转到其他机器上去继续余下的工作。
  不是没人注意到这一点。制定标准的团体如电影电视工程师协会(SMPTE)、音频工程师协1有关CMX600的历史可参考鲍勃·特纳(Bob turner)的《一种回忆/颂赞》(A Reflection/Eulogy),SMPTE/
  新英格兰简报,1998年1月。
  2感谢杰克·卡拉威(Jack L Calaway)提供的CMX600的技术细节。
  3想了解饶有趣味的电子画面剪辑个人史,见沃尔特·穆驰(Walter murch)的《眨眼之间》(In the blink o an Eye)第二版,洛杉矶斯尔曼-詹姆斯出版社(Silman-James Press)2001年出版,第75-1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