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剪辑:通往看不见的艺术 301


分类:相关阅读 / 「对白剪辑:通往看不见的艺术」

对白剪辑:通往看不见的艺术 301
前一篇:对白剪辑:通往看不见的艺术 300 下一篇:对白剪辑:通往看不见的艺术 302
文本阅读:
  284
  对白预混的声轨分得越细,终混的灵活性就越高,但相应地你也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把混录好的信号重新分配到不同的录音轨上,尤其当外接处理设备有限时,这个工作更费工夫。如果所有的处理器都在调音台内部调用,把处理结果分到不同的录音轨上要容易一些,只要把每条调音台通路分配到相应的录音轨上,然后记录下来就行了。(有些预混模式下,录音轨的数量和重放声轨的数量相同。)
  但是,如果你用调音台内部的EQ和动态处理来做镜头间的声音匹配,同时又把整场戏的声音通过母线送往一台Cat43或数字降噪设备的话,就必须单独记录每条录音轨。这将花费大量时间,并且容易犯错误。录音轨的数量用多少条合适呢?当然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答案,一切视情况而定,因此你要和混录师及声音剪辑总监沟通。下面给出几点参考:场景对场景。至少,相邻场景的声轨应该交错排列。完全有可能把一场戏的声音混到一条录音轨上,只要这场戏的声音简单明确,不包含任何不确定因素、透视变化或同期音效。但不要把下一场戏的声音也混到这条录音轨上,否则终混时就无法对相邻场景的电平、均衡或其他处理作出灵活的调整
  前景对后景。假设你在制作一部关于车库乐队的电影。有一个场景,前景是两位乐队成员的对话,同时鼓手正在后景专心致志地练习。如果你拿到的声轨中,前景的对话和后景的鼓声分别记录在不同的声轨上,那么要将这种分离一直保持到终混。自然地,前景对白的吊杆话筒里会窜进鼓声,但如果你始终让专用话筒拾取的鼓声和对白保持分离的话,混录师将能更好地控制两者的声音。
  下面来看另一个例子:回到第11章的那个场景,哈姆雷特(Hamlet)和他的母亲在房间里争执,波洛尼厄斯(Polonius)躲在窗帘背后偷听。这时你可以把哈姆雷特和格特鲁德
  (Gertrude)的声音录到两条声轨上条是近景的声音,一条是从波洛尼厄斯的主观视点听到的声音。然后把波洛尼厄斯的呼吸声、嘴里含糊的嘟哝声和同期的衣物沙沙声录到第三条声轨。
  奇怪的声音、过大的声音或其他一些有麻烦的声音。如尖叫声、大喊声和哭声。如果声音需要在终混时做进一步的处理或控制,就把它分离开来。
  同期音效(PFX)。你费了很大工夫才把同期音效从对白里分离出来。如果同期音效记录到专用的录音轨上,国际版的制作会非常简单。
  任何需要灵活处理的声音都应该记录在单独的声轨上。
  同样地,问一下混录师如何安排预混录音计划。即使他决定自己来考虑信号路由与声轨分配,你的意见仍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你已经很了解影片,对场景的焦点和景深可能有更好的把握。同时你也可能比混录师更了解导演,因此在某些问题上有更好的想法。直接在提示单上写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