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
陸生動物內耳的第一功能並非聽覺·而是主管身體平衡·動物可以在失去聽覺的狀況下生存·卻一刻也不可以失去身體平衡·當一隻動物轉動其頭部或上半身時·內耳半規管的液體因為慣性而相對向後移動·液體擦過一組刷子般的織毛·毛的鷺曲情形轉換為一桑列的神經脈衝傳至腦部·告訴腦上身正在轉動方向,小腦隨即產生一組反射行為來雜持身體平衡刂的快速變化·但是在
原地轉图·山路轉彎·坐船風浪的狀況下·這種非自主的平衡機制過度運作·就會造成站不優或暈車、暈船等現象。(註2)新生兒在八、九週以前,內耳的平衡器官是完全不運作的使開始運作·其平衡機制也遠較成人為差·反倒不易暈車耳朵除了是身體平衡的水平儀,它也是耳朵進行空間定位的重要器官·聲音的特色之在於它可以在瞬間出現與消失·其精確的時空切點·使得耳朵可以立即判斷己身在空問中的相對位置或其他音源物的相對移動·在靦覺不能盡其功的黑暗之中,耳朵是最重要的定位器振動起了類似鼓膜的作用·振動傳導至充滿淋巴液的內耳·使淋巴發生共振·刺激感覺沺胞再通過神經傳導到腦部·即發生聽覺。據測定·魚類能聽到2Hz-2800Hz的聲音·足以檢測周邊物運動方向·角加速度和直線加速度·也就是說可以在移動中不斷進行空間定位。蚱蜢在避韻、求偶時都有賴兩側接收器的時差來判斷對象之相對位置·雌性蚱蜢則依照雄性蚱蜢的唧唧叫聾好壞來求偶·在正常的情況下她直接飛向最吸引她的雄性音源,但是如果位於左右膝蓋下的圓形膜都破裂,那麼她將完全喪失其方向感·如果只有一側受傷·那麼她必須不斷原地轉身以定位正確方向·要多飛錯幾次纔能找到求偶對象。哺乳類動物發展出了發達的外耳外耳愈大愈有利聲音之收集,這就是為什麼
更大的耳朵,甚至具備可以豎趄、可以朝向音源轉動的耳朵,因為轉耳能夠比轉頭更快速地幫助空間定位
耳之定位功能主要來自於兩耳之間的距離·加以人的耳廓丶耳道·頭蓋骨·頭髮和肩膀满成了一個固定的濾波器·影響收到的音頻。早期立體聲理論認為音源方向辨識能力主要來自兩耳所咸知到的時間丶音量徵差·當某側傳來聲音,首先是接近音源一側的耳朵聽到,即使只差幾徵秒的時間·我們的腦便會自動告訴我們發音源的方向·甚至可以倒推岀準確的角度與距離·近年的研究顯示·耳朵還可以從音色來判斷左右·亦即將音源定位經較少反射)的一側·一隻耳朵失聰的人只要微微轉動頭顫·抓取相異參考點·就可以達到三角定位的效果·其原理與雙耳定位一樣。甚至人只要有一耳·在保持頭部不動的狀况下同樣可以透過音色的變化來判別音源之方向·僅僅是環境物的反射·耳廓、頭丶肩移動造成的細微聲音變化·就可以讓單耳辨位·例如從後背傳來的聲音較悶·從上方傳來的聲音較亮只是定向的凖確度可能較之雙耳略遜。
2.附寧露·《音樂的科學原理》,台北:徐氏基金會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