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剪辑:通往看不见的艺术 30


分类:相关阅读 / 「对白剪辑:通往看不见的艺术」

对白剪辑:通往看不见的艺术 30
前一篇:对白剪辑:通往看不见的艺术 29 下一篇:对白剪辑:通往看不见的艺术 31
文本阅读:
  第2章没人工作在真空里一从哪里切入电影制作流程在短时期内,电影声音变得更好了。弧光灯去掉了巨大的嗡嗡声,可以用在有声电影的拍摄之中。偏磁录音技术得到开发,大大降低了声轨的本底噪声。纹理细密的胶片不仅改善了画面质量,还提高了光学声迹的解析度,紫外线光学洗印技术也促进了画面和声音的改善。1928年,电影声轨的频率响应范围在100Hz到4000H+z,十年之后达到30Hz到10000z2。
  尽管录音和混音技术在20多年的时间里有了很大改进,电影声音剪辑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画面和声音剪辑师在声画套剪机上工作,之后增加了平板式电影剪辑平台,如 Steenbeck KEM或台式套剪机。声音被印在35mm光学胶片上进行剪辑和混录,然后以单声道光学声迹的形式在35mm胶片上发行。
  2.2.3当代电影声音
  1958年磁迹录音技术的成熟使一切为之改变。史蒂芬·库德尔斯基(Stefan Kudelski)推出了由电池驱动的纳格拉Ⅲ型(NagraⅢ1)晶体管同期录音机,它采用的"现代派洛通"(Neo-Piot)
  同步系统成了电影工业的事实标准2。之后同期声被转录到35mm磁片上,这种磁条(mag stripe更便于操作,可进行编码、剪辑及根据需要重新转录。对白和音响效果剪辑师获得了空前的自由来处理声轨。混录的时候,剪辑好的对白、音响效果、环境声、拟音、音乐等声音元素被结合到一起,录制到更多的全涂磁(fullcoat)35mm磁片上,该系统在机械式电影剪辑上沿用至今。
  有了记录在磁片上的声音元素,复杂的声音设计和声轨数量已经没有了真正的技术限制,只不过多条磁片所累积的高频嘶声阻止了人们一次采用太多的声轨。当1975年杜比(Doby)推出降噪系统之后,甚至这条限制也不存在了
  在模拟磁带上录音,在磁条上剪辑声音和画面,最后混录到全涂磁胶片上,这套系统在电影工业中运用了30多年。它的效果是可以预知的,十分稳定,运用广泛。它对劳动力的渴求吸引了大量学徒和助手-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了下一代剪辑师。然而,事情再次发生了改变,非线性画面剪辑和数字音频工作站的出现又一次颠覆了电影技术。
  如今,用远不到一辆汽车的价格,你就可以在一台小型电脑中拥有强大的剪辑、处理和管理能力。你可以反复修改,制作你想要的任何替换版本。无可争辩的事实是,这一代技术远比上一代要好得多,也意味着你拥有更大的自由去作出自己的选择。
  不过这其中也存在问题。数字音频工作站和它所带来的完全不同的工作流程,使声音剪辑来了个急转弯。曾经很好理解的、被广泛接受的工作流程被赋予了极大的选择自由,或者说带来了混乱。我们的工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而不仅仅是少量的调整。剧组规模变小了,工作角色的定位不够明确,甚至基本工作流程都不再成为根本。你现在的工作方式取决于你的工作地点,再加上上千种奇怪的变数。
  1伊丽莎白·威斯(Elisabeth Weis)和约翰·贝尔顿(John Belton),《电影声音:理论与实践》(Film Sound Theory and Practice)(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67页)。
  2音频工程师协会(aeS)(hTtP:/www.aes.org/aeshc/docs/audio.historytimelin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