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
14 IM/ww
当现场置景、主要演员、背景演员、摄影部门完全准备好之后,导演助理喊:"摄影开机
(Roll camera)!"接下来场记板(clapper./oader)入镜,场记人员已经将相应的场号和镜次标注在场记板上。场记人员所站的位置要既能被摄影机看到,又能被传声器收录到声音,然后场记人员口头报出场记板上的信息。摄影机运行并锁定之后,摄影助理宣布:"摄影机转速稳定
(Camera speeding)。"此时,场记人员大声报出"拍板(Marker)!",让现场所有人都知道接下来要拍击场记板了。一声轻轻的拍板声之后,听不见的摄影机和看不见的纳格拉录音机就记录下了用作后期同步的标记点。
电影洗印厂(The Film Lab):当一天的拍摄结束后,或者在其他空闲的时候,场记人员收集整理拍摄好的胶片,做好标记,把它们送到电影洗印厂去洗印。洗印厂冲洗所有的胶片,但为了减小开销,只把拍摄时导演认可(人们熟悉的导演口令:"切!冲洗!")的镜头条洗印出来放映和剪辑。这些挑选出来的镜头条以35mm正片工作样片的形式送往画面剪辑室,很快将按照场景和板号重新组织,或者按照画面剪辑师选择的其他方式来组织。但这项工作不是马上完成。
1/4英寸纳格拉磁带或声音卷将被转录成35mm磁条。为了确保重放速度与录制时的速度完全一致,一台与纳格拉相连的解析器(resolver)将记录在磁带上的导频信号和市电频率(mains frequency)(50Hz或60Hz信号)相比较,实时控制还音机转速,使其按正确的速度运转。在后期制作环节,当画面和声音必须被锁定在一起时,市电频率将起到时钟的作用画面剪辑室(The Picture Cutting Room):回到画面剪辑室,剪辑助理利用拍板的画面和拍板声来同步画面和声音,然后将这些工作样片和磁片按照更合理的顺序排列起来,通常是按照场景的顺序来排列,并且在每卷影片的开头加上带起始标志的利达片(leader)。每对画面/
声音卷都被编上唯一的系列码,即印在工作样片左侧间隔处的几个数字片边码。洗印的时候,片边码信息被记录在"码本(Code book)"上,这个庞大的数据库包含了整部电影的片边码
(Keykode)和场号/镜号/镜次信息,它们对于放置替换镜头、重新洗印镜头、保持工作井然有序极其重要。随后导演和剪辑师将在剪辑室里待上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直到完成画面的定剪。
到现在为止,转录有同期声的磁条已经在画面制作人员手里辗转了一段时间,上面沾满了汗水、灰尘和三明治碎屑。因此通常的做法是对定剪画面用到的镜头重新从原来的1/4英寸磁带上转录声音,得到全新的磁条。这些未受损的声音将成为对白剪辑的原始素材。对白剪辑团队在声画套剪机或平板式剪辑台上将声音分切成若干小段,加入需要的声音,替换有问题的字句,去掉噪声。他们最终将完成很多(大约每本胶片对应20条声轨或更多)1000英尺长的磁条卷。
音响效果和ADR(Sound effects and adr):与此同时,余下的声音部门也很忙碌。ADR总监找出需要重新录制的对白,对好位置点,做好ADR录音的准备工作。后期替换对白是在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