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
第2章没人工作在真空里一从哪里切入电影制作流程棚里录制的,由ADR剪辑师完成剪辑。音响效果剪辑师和环境声剪辑师为影片加入声音织体,制造兴奋点、空间感,渲染影片的情绪。拟音-"现场"音响效果(如脚步声,身体运动声,衣物摩擦声,各种物件如盘子、锁、钥匙等的声音)-也完成了录制和剪辑。最后,音乐剪辑--现有的或专门创作的电影音乐-由音乐部门完成。和对白一样,以上声音最后都被混录成1000英尺长的磁条卷。
底片剪辑(Negative Cutting):电影声音变得越来越完美时,画面也有自己的剪辑路线。底片剪辑师利用植入工作样片和底片边缘的片边码(key numbers),找到与剪辑后的画面相对应的原始底片。剪辑后的底片连接起来后,洗印出该片的第一个真正的版本,无声的第一试映拷贝(first answer print)。导演和摄影指导利用第一试映拷贝来校对每个镜头的光线和色彩,这个过程叫做调光调色(color timing或 grading),在电影呈现出让人满意的效果之前可能要经过好几个调色和洗印阶段。
混录(The miⅸ):声音元素已经准备完毕,也有了一个可以放映的拷贝,这时就可以开始混录了。混录师很少将一部影片的所有声音元素一次性同时混录,而是经过一系列的预混
(premix/predub),将同一组声音元素单独混录在一起。最先预混的是对白声轨,因为对白是建立所有其他声音的基础。对白声轨的音色、噪声水平、预混的处理方式将决定其他声轨的响度宽度、细微的变化和突出点。预混过程中,多条1000英尺磁条卷上的声音被混录到1000英尺全涂磁多轨磁片上,磁片上最多能记录6条声轨。
预混是处理细节的过程,从对白、音响效果、环境声等元素中获取尽可能多的细节。预混时的注意力集中在每个镜头上,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加强场景的感染力。各条预混声带在终混时结合到一起,创造出最流畅的声音,推动叙事向前发展,为观众带来美好的观影感受。终混时,重放声源是各条多声轨预混声带。终混完成的声音被录成多条全涂磁声底(stem)。将最终平衡良好的修饰过的对白、音响和音乐分别录成不同的全涂磁声底,有利于制成不同的终混版本,用于国际发行、电视发行或在飞机航班上播放。在发行母版(print master)上,这些声底将根据发行格式(杜比立体声、杜比数字、SDDS、DTS)所需的声道数重新组合。发行母版在洗印厂被转成光学底片,与经过色彩校正的画面底片结合在一起,得到发行拷贝。接下来就是首映、爆米花、出名和运气了。
不要被这种旋风般的描述吓倒。该制作流程里的音频技术细节,在后文将有非常详细的介绍。目前重要的是理解电影制作的整个工作流程。在进入下一环节,即当今大多数电影的制作流程之前,再仔细看看图2-1,新的系统和旧的机械式方法比起来,有很多陷阱会让你陷入麻烦。
2.3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
如今的电影制作和画面采用胶片记录、声音采用磁性记录的电影制作相比并无本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