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
the Nameless)〈布亨瓦德音燊會〉(Konzert fur Buchenwald)、〈月球上的里約》(ERio de la lune)等裝置使用成列的小提琴,以電動手臂拉引出單調的琴音·這些琴音從音樂的角度來聽乏善可陳,但是用來表現這些仿生機器非生非死,有如法蘭根斯坦(Frankenstein,科學人)一般行走運動的狀態·就足以牽動觀眾的情感還有一類聲音雕塑具有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的特質,例如菲里克斯·海斯(Felix
)的〈電聲動物〉(Electronic Sound Creatures)是一批模仿生物行為模式的機器動物·有如青蛙或蟋蟀一般·這些可自行移動·裝配著電路板的發聲器·能夠以接收外界的聲音並且對之作出回應。如果聽到噪音·就會停止鳴叫·如果聽到3500Hz的同類聲音·就會一個個陸續隨之而嗚·並且朝向同頻的音源前進·艾德溫·凡·海德(Edwin van der Heide)的聲音裝置〈場Spatial Sounds 100dB at 100km/h)
尺寬的機器旋轉手臂
旋轉臂末端裝置了喇叭及人體感應器·它會發出達達達的電子脈衝聲·以類似聲納的方式旋轉掃描整個厉間·建立出空間中的觀眾分布圖·彷彿看門惡犬一般,一旦觀眾走近此一裝置就會被這個裝置盯上·喇叭會跟著靠近者旋轉·發置,旋轉臂開始快速旋轉·逼得觀眾不得不倒退三步·大音箱開始以時速100公里旋轉,不斷加速的音箱由於都卜勒效應而頻率高揚·呼嘯飛馳展場之中,耠予觀眾強大的震撼戚·凡海德的互動聲音機器不是馴服的電玩遊戲·而是一頭飛馳赶來可以擊斃觀眾的機器野獸眾在聲音機器的睨晛之下·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在此聲音興機器的運動成了同一回事,而〈場音〉則成了探討科技倫理的力作
馬丁·瑞曲(Martin riches)是另一個建築師出身的聲音裝置創作者·自1978年他開始製作他的第一個自動樂器〈弄笛機〉〉(The Flute Playing Machine)至今,瑞曲製作了大量的動態藝術裝置和自動樂器裝置·如自動鼓機丶自動小提琴丶鳥鳴機丶人聲機·其〈說話機器
(1990-1992)不是以今天流行的數位軟體合成聲音,而是仿古的同名機器·以木模模彷口腔之舌形興唇形·加上電動的氣動機制結合而成·瑞曲參考X光所攝的子母音嘴型照片做模型並以電腦來控制32個汽笛發聲之時值及次序·大幅改進了只能發出單音的原始設計,他的說機器可以發出一整個句子·甚至唸完一首詩·目前「說話機器」」有四百多個英語字棠·可以以日語問候人·甚至朗誦未來主義畫家巴拉(Giacomo Balla)的聲音詩〈五月之歌〉(Canzone di maggio)全文·這樣的作品雖然不為現代藝術建制所喜·卻饒富有文明史興科技史的多重指涉·只有擴大藝術史的認知範圍·纔能夠重新發現這類作品的價值1.165.廣播空間
最早的廣播裝置藝術,可能也是最早被稱為「聲音裝置」」的作品之一·是委克司·諾伊他的自動樂器吸引了著名作曲家如湯姆,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