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声音艺术 304


分类:相关阅读 / 「超越声音艺术」

超越声音艺术 304
前一篇:超越声音艺术 303 下一篇:超越声音艺术 305
文本阅读:
  鋼琴家藉此留下了珍貴的現場演奏「錄音」·部分彌補了當時代留聲機錄音品質不足的問題在自動樂器之中,指法·運弓均有賴微妙技巧的小提琴最難模仿。1909年萊上比錫公司胡普費爾德(Hupfeld)跨過了自動演奏小提琴的技衠門檻·其「風諾利斯特小提琴」」(Phonoliszt Violina)在精密的氣動力系锍挫制下甚至能夠演奏出「顗音」(vibrato)這種先進的自動樂器由1350儫弦控制的旋轉琴弓同時拉奏數支小提琴·樂手現場演奏之細黴力道變化丶速度無論斷奏丶滑音、連奏丶音铳锍可以被機器錄姴並複裂出來·「風諾利斯特小提琴」使用打孔衹愾為樂譜·只要更換打孔舐·就能夠演奏各種樂曲·在各種樂器的自動演奏機械技術被解決後,「自動管樂團」」(Orchestrion)出現了,其中不少機種的體積大如小屋·價格更是極為昂貴。機械性的演奏紀錄介面·可以存儲音樂家的樂譜·可以記錄演奏者的詮釋並且能夠近乎完美地複製樂音·這也意謂樂譜·樂器丶演奏者三分的古典思雜已經不再適用在享受自動化樂器的同時·人的身體也失去了對於音樂的主動榷·從音樂生產的參與者變成被動的音樂消費者。正如本節首段所強調的·自動樂器不是一個飩粹科技事務·所有自動樂器既的內在結構都蘊含了特殊的吐會關倸於其中·只有將自動樂器放回祉會意義生產之脈貉而非將之當成一個純科技產物·我們才能看到自動樂器的文化意涵34.4.留聲機
  普修爾博士道:「歌德(Goethe)的譽是一種振動*...振動遇到障礙產生折射,折射在反覆來回之後,其強度發減弱,但是永速不面完全消失隨摩·弗利德拉悉德(Salomo Friedlaender),〈歌德對著留機說話》(註8留聲機的岀現撞擊了聲音的認知體系·去除音源物丶沒有音場的留聲機,象徴了純粹聲音認知時代的到來·當聲音岀現分身·可以異時異地重覆聆聽,它就不聲音事件而成為一個可以評估的對象物·聲音的聽覺心理素質隨之彰顯·聲音的美學也才從音樂美學之中突顯出來
  科學家克拉德尼(Ernst Florens Friedrich chladni)在實驗中將琴弓挨著撒有石英粉旳玻璃板·當他拉動琴弓振動玻璃板·石英粉會因振動而改變分佈形態·形成對應此刻待定頻率的固定圖形,克拉德尼將此一觀寮寫成論文〈聲音理論之發現〉(1787),稱此現象為「聲音圖像」(Klangfiguren)·這是最早以現代科學方法分析振動物理性質的研究·也是硯聽訊號轉換和现代錄音技衠的肇始「聲音圖像」」不同於樂譜紀錄·也不同於自動鋼琴的演奏紀錄未來的留聲機科技並無不同
  錄音科技在19世紀獲得了巨大進展。1807年·托馬士·揚(Thomas Young)在他的論文
  〈論聲音傅播〉("On the Propagation of Sound")之中提出了錄音理論·托馬士·揚提出可以Kittler.Gramophone,Film,Typewriter.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