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白剪辑:通往看不见的艺术 28


分类:相关阅读 / 「对白剪辑:通往看不见的艺术」

对白剪辑:通往看不见的艺术 28
前一篇:对白剪辑:通往看不见的艺术 27 下一篇:对白剪辑:通往看不见的艺术 29
文本阅读:
  第2章没人工作在真空里一从哪里切入电影制作流程机和印片机为一体的设备。卢米埃尔兄弟拍摄了许多简短的生活场景并做商业发行,其中包括
  《火车进站》(Arrival of a Train at a station)和《婴儿丿的午餐》(Baby's Lunch)
  说句公道话,卢米埃尔家族做了很多事情,而不仅仅是挤掉了竞争对手。到了1895年,世界显然已经准备好付费观看工人下班或火车进站这样的影片。而且,卢米埃尔的电影放映机和那些庞然大物似的竞争者相比,其轻便程度让人震惊。
  当时,所有的人都很清楚将声音和画面结合在一起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19世纪80年代后期,爱迪生和他的合作者迪克逊(W.K.L Dickson)将爱迪生的圆筒留声机和一个有槽的、类似西洋镜的巨大管子相连。它并不精美,但确实产生了同步的画面和声音'。1891年,乔治斯·德梅尼(Georges Demeny)宣称造出了同步声音系统,但就像这一喧嚣发明时期的很多论断一样,最终证明并未成功。当时还有很多其他的做法尝试给越来越流行的活动影像加入声音,但在最终实现声画同步的道路上至少出现了三个障碍:可靠的同步方法、放大器技术和无声电影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2.1电影声音的早期尝试
  很多早期的有声电影仅仅是为"无声"演员的动作预先录制重放声轨。到20世纪20年代,当商业有声电影真正能够实现的时候,声音的重放一般是通过传送带、滑轮和齿轮从留声机同步地传到电影放映机。最成功的留声机/放映机连锁系统是维他风(Vitaphone)系统,由西部电力公司(Western electric)和贝尔实验室(Bell Laboratories)联合制造。但这种双系统一旦遇到胶片损坏或唱片跳针的情况,会导致放映完全失败。放映员别无选择,只能返回这本胶片的开头重新放映。尤金·奥古斯汀·劳斯特(Eugene Augustin Lauste)于1910年获得了胶片上光学声迹的专利,但直到20年以后光学录音才运用到电影声音的制作中2圆盘或圆筒录音的放大方式在这里出现了障碍,因为早期留声机直接将声音还放出来而不经过任何放大系统-这种方式很难用于大厅还音。德国的 Tri-Ergon电影声音系统经过美国人李·德·福里斯特(Lee De forest)改良后,能用一种拾音装置拾取光学声迹的变化,并转换为能被马可尼(Marcon)等公司新近改良的真空管放大器放大的信号。这是将光学声迹直接印在电影拷贝上这一声音重放标准的开端,该标准一直持续了50多年。
  为了让有声电影从让少数人惊讶的玩意儿,转变成真正的商品并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还有道障碍需要克服。简单地说,无声电影本身是很成功的。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无声电影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语言,并拥有了观众群,被人们看成是既具有大众娱乐性、又可作为知识分子表达思想的工具。很多电影制作者和电影理论家强烈反对为这种新兴的先进的艺术形式加上粗俗新奇的声音。最著名的反对来自于1928年艾森斯坦(Eisenstein)、普多夫金(Pudovkin)和1马克·乌拉诺(MarkUlano).(会说话的影像,第二部分:电影是留声机的孩子>(http:/www.filmsound oro/ulano/index html)。
  2大卫·库克(David A Cook)。《叙事电影史》(A History of Narrative Film)(纽约:诺顿,1981,241-2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