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
楔子
是一只耳朵1一只贝人同高的耳朵!當我靠近審視:不錯·這耳朵後面還蠕動著一點可的小肉。確實這只大耳朵生長在一個瘦小的莖上一而這莖竟是一個活人1當你戴上眼鏡·你甚且可以辨認出只妒忌的小面孔:邏有一個空洞的小靈魂在這莖尖上搖羅著·别人告訴我:這大耳朵不懂是一個人,而且還是一個偉人,是一個天才!不過當一般人說「偉人」的時候·我從不相信他們一我堅持著我的信念這是一個「什麼都沒有·某核束西卻太多」的殘障人,反面的殘障人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註1
在21世紀的今天,宣稱廣義的聲音藝術創作是20世紀前衛藝衠運動的遺產大概不會引發太多爭議。當我們談到「聲音藝術」一詞的時候·必須要注意到它只是對於當代某些類型的「聲音創作」倒推的後設歸類·而不能夠用來置換廣義的受到前衛運動影響的「聲音創作」回顧歷史,20世紀初葉的聲音相關創作在當時其他藝種(如廣播劇丶文學、音樂、劇場),就是處在相對邊緣化的狀術丶噪音造形複合體丶無影像電影),這些前衛創作常常是孤作,抑或停留在紙上作業狀態而未曾付諸實現即令其中完成度特別高的作品·如盧特曼
(Walter ruttmann)的無影像電影《週末》(Weekend1924),也缺乏後藏發展最終許多完成的聲音作品也沒能保存到今天·這當然與當時前衛主義創作的首要目的在於震撼觀眾·而非製作合乎建制收藏規格的具體作品有關·無論是蘆梭羅(Luigi Russolo)的噪音藝術丶浩斯曼(Raoul hausmann)的聲光裝置丶迪培羅(Fortunato Depero)的〈噪音造形複合體〉、杜象的〈音樂勘誤表〉都可以透過前衛的脈貉來理解--而聲音创作既因前衛運動而興·復因前衛運動式黴而衰·直到二戰結束十餘年後'下一波聲音創作才在當代藝衠去物質丶跨媒體的創作風潮中復興∶露西爾
(Alvin lucier)、潘胡笙(Paul Panhuysen)刀根康尚(Yasunao Tone)、萊特納
(Bernhard Leitner)、猶里烏斯(Rolf julius)、諾伊浩斯(Max Neuhaus)、鈴木昭男(Suzuki akio)、法克斯(Terry Fox)、封塔納(Bill Fontana)、库必許(Kristina Kubisch)這兩代出生於1930·40年代的藝術家·在1960年代初各自開始其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