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声音艺术 70


分类:相关阅读 / 「超越声音艺术」

超越声音艺术 70
前一篇:超越声音艺术 69 下一篇:超越声音艺术 71
文本阅读:
  策劃與編輯工作·成為12音列音燊在戰後歐洲的重要推廣者拜耳曾於科隆音樂學院硏讀·並搬任多年音響工程師·早在1928年他即已提出電子幻聽音樂的構想·並開始想像筢電子音樂的可能性·他在1946年進入西北德廣播電台·擔任節目輯工作
  邁爾一艾普燊倸作曲家許鐸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的老師·曾在1949年發表《
  聲響製作》(Elektrische Klangerzeugung)一書,提出了不經演奏家詮釋·由作曲家直接在磁帶上製作完成的「作者音樂」理論。邁爾一艾普樂在1951年達姻斯特暑期研習會·首次以錄音機發表電子合成聲音的示範。1955年他以統計學、語音合成研究為基礎·提出了隨機
  (aleatoric)合成理論·1959年他出版了其最大眾化也具影響力的著作《通訊理論之基本原則及應用》(Grundlagen um
  此一理論也成了許鐸克豪
  森發展新音樂美學的重要基礎
  艾默特在1948年升任西北德廣播電台夜問音樂節目策劃。他相信邁爾一艾普樂的研究是推進序列音樂理論與實作的一屬大門·遂與他一同遊說當時的台長哈特曼·成立了以推動電子音樂製作與作曲研宄的「電子音樂工作室」(Studio fur Elektronische Musik)·與拜耳他們三人終於得到了將他們的理論硏究付諸實踐的機會·這就是德阈磁帝音樂之伊始·「電子音燊」(Elektronische muzik)之濫觴法廣夏飛開創的「具象音樂」以錄音拼貼為主要創作方法·可以說是以「聽」為出發點的音樂φ而西北德廣播鼍台肇始的「電子音樂」則由組構岀發·推進序列音樂已經提出的方法艾默特夢想的目標在於將12音列音樂再分解·進而將音樂作曲的規格完全元秦化。他引用萄
  「我們必須役使自然!否則我們將無法掌握自然·如果音樂家對於聲音取之即用·那麼這音樂終歸只能夠是小朋友的遊戲·好像用接骨木果接上雪鍬學大人製作電路一樣。」(註2)艾默特的方法學使作曲如同科學實驗·務求每一個聲音全挫制變因的元素粗合而成·這種科學理念指導下發展出的音樂·只有可能在錄音室中製作其中每一個單音,都是以振盪器產生的正弦波·一層一層疊上其泛音序列而構成;至於其作曲的運輯正如同其樂音合成邏輯·將音高丶音長、音強丶音色統一於一套體系,每一個單音的微型結構一如全曲巨觀結構,形成其内亦如其外的嚴格序列音樂i普蘭是「類比取樣」技衠的先驅·那麼科隆廣播電台工程師弗力埃恩凱爾(Fritz Enkel)則是「類比電子合成」樂器的發明家·除了邁爾一艾普樂博士早已開始使用的電子琴莫諾寇(Monochord)、梅洛寇(Melochord還為科隆錄音室
  添置了一套前所未有的合成系統,包括了:正弦波及鋸齒形波產生器丶環型調制器(Ring Modulation)丶白色噪音訊號產生器丶濾波器丶可變轉速錄音機·以及四軌錄音機(當時一般錄音室只有雙軌)·上逃器材除了四軌錄音機之外·都是工程測試用的產業器材·並非為電子音樂而設計的。這樣的裝備在在1950年代固然是世界頂尖,但對於沒有工程師背景的作曲家而言·依然是難以使用的·在沒有合成器的50年代·複雜電子音樂的即興演奏是不可飢2.Armold Schoenberg,Leonard Stein ed.Leo Black trans.Style and Ide Writings of Armold Schoenberg.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
  es.1985.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