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
從錄自梅洛寇的正弦波,到一個具備泛音系單音的完成·都需要在磁帶上剪輯才能得到·每一個單音的合成都是耗時費力的累人手工藝·作曲家必須採用嚴格且具效率的工作方法·才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與預算中完成作品
1950年代初科隆錄音室的電聲實驗·為後來的電子合成技術打下了理論基礎·但是此時期科隆錄音室在創作上的成就卻相對受限。1949-1953年及遵循科隆鑅音室核心路線的作曲家們提出了數十支小品·其共同問題顯而易見:作曲家們在牢牢挫制住每一項聲音元素物理變量的同時·卻沒有能夠同時解決聽覺心理上的問題·就聽眾的耳朵而言·這些音色單調冷寂的「太空音樂」十分難以親近,方法學上的嚴格限制使得早期電子音樂音色變化受限,也造成不同作曲家的曲目聽來十分神似。不過自1952年趣的十年·陸额來自各方不同創作背景的作曲家包括:波埃梅(Konrad Boehmer)、戈埃瓦葉Karel Goeyvaerts)、卡蓋爾(Mauricio Kagel)、李捷悌(Gyorgy Ligeti)、普色(Heni Pousseur)丶許鐸克豪森丶謝納奇斯等人·共同擴大了科隆錄音室基本教義化的劊作方法·烏
」電子音樂帶來了更多元的風貌
德西北廣播電台的電子音樂與夏飛所代表的法廣具象音樂學派之間,存在著極深的門戶之見·此種美學上的歧見發展到後來演變成相互敵視·彷彿是結束未久的二次世界大戰的延續曾經在徳廣電子音樂工作室的作曲家波埃梅(Thom holmes)回憶道;「1950年代有兩大冷戰美俄之間·二在電子音樂錄音室與法廣具象音樂研究小粗之間。他們彼此厭惡·夏飛的美學與艾默特的觀點迥然不同°」《註3)夏飛對德奧序列音樂充滿敵意·他曾經表示「1945-1948之間·我們雖然擊退了德軍的侵略;卻沒能驅逐奥地利12音列音樂的侵略,在政治上我們是解放了·音樂卻依然控制在外風手中·淪陷在雜也納學派裡·」(註4)而科隆錄音室對於法廣的敵意也是不言自明的·在艾默特時代·沒有任何人敢在台內公然提起法國具象音樂的發展更別提任何合作與交流的可能性·仿彿法廣不存在這個世界上,這個鴻溝直到許鐸克豪森糰艾默特接掌科隆電子音樂工作室之後·才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夏飛與艾默特兩方的方法學E許鐸克豪森的创作中完美地融為一體
162.許鐸克豪森
许鐸克豪森於1928年出生於德國莫德拉特(科隆周邊城鎮)的貧農家庭·他的兒童及少年期正值納粹當權·13歲時他的母親在精呻病院被處死·17歲時同情左翼運動的父親戰死前線·他在少年時期參與了柏林防線建設·在軍醫院照顧各國戰俘傷患·並為戰俘演奏各國流行音樂·親眼見證同盟國對於上兵的政治洗腦以及盟軍對於德國無武裝醫院的攻擊·這些生命經驗使得史氏對於同代的古典音樂美學採取批判立」
將他帶往一條獨待的創作道路
戰後許鐸克豪森進入科隆高等音樂學校·學習以各種音樂風格作曲·並兼研究20世紀3.Thom Holmes,Electronic and Experimenta Music Routledge.P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