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声音艺术 89


分类:相关阅读 / 「超越声音艺术」

超越声音艺术 89
前一篇:超越声音艺术 88 下一篇:超越声音艺术 90
文本阅读:
  营:「讓字母飩粹只是字母,超越詩歌性與音樂性·成為一體性的作品伊蘇在坎城影展發表了字母派電影《口水奥永恆論》(traite de bave et d eternite),他將聲軌與影像分離·一邊播放直接畫上敘路彩繪或以銳器刮損的底片(cinema cise放杜福亨(Francois Dufrene)且嘶且吼的字母派詩歌。宇母派運動鼓舞了一批新進詩人以新媒材進行創作·詩歌開始以錄音丶電影丶音樂·表演等形態呈現·這一類應用銖音科技的新詩歌風潮吹逅歐陸·德國出現了「大聲詩」(Lautgedicht、Lautpoesie)·法國則出現了「音響詩
  (Audio-poeme)、「電子詩」(poesie electronique)、「聲響藝術」(Iart accoustique)、「超文字派」(L'ultra Lettrism)興「行動詩」」(poesie action)·瑞典人則將之稱為「字一聲作曲」
  (Text-Sound Composition)或「具體詩」(Concrete Poetry在電子器材輔助下·人聲錄音變成了藝術材
  以自由地拉長丶縮短丶調高或降低
  與其他聲音混合在一起·而電子音樂歴史的第一頁就岀現了人聲的電子調變·以具象音燊為例·皮耶·夏飛1950年代初就在錄音室中進行了人聲實驗·如其〈一人交響曲〉·而在西德電子音樂」這一邊·艾默特於1962年製作了〈久保山愛吉之墓誌銘〉(Epitaph fur Aikichi Kudoyama)(註15)·許鐸克豪森的〈少年之歌〉(Gesang Der Juingelinge)以及義大利作曲家貝里歐(Luciano berio)的〈面孔)與〈主題〉(Thema,向裔伊斯至敬)等曲目也使用人聲為主要創作素材·這些早期的電子人聲實驗也刺激了詩歌的電子化發展60年代在瑞典費金根(Fylkingen)電子音樂工作室工作的音樂家史巔·韓森(Sten Hanson)、邊格特·愛彌爾·強森(Bengt Emil Johnson)、拉斯-古納·波定(Lars-Gunnar Bodin)成了「語學團體」」·這些音樂家意圖打破種之藩簟·創造出一種混合文學與音式·他們稱之為:「文字一聲響構成」
  text-sound composition),他們將口語中無特定意義的聲音以及語冒中的音節當成作曲元秦·將之加以濾波調變·變化語音·轉化意。史巔·韓森的錄音〈舞之形體)(Danse Figure)取龐德(Ezra pound)詩句「There is ne like thee among the dancers/none with swift foot.」錄音片段·將之電子處理為三種變化整個錄音就由這三種變化作出各種排列展示而構成·現場表演時則利用多軌磁帶與多喇叭應用二到四聲道製造出在三度空間中移動的音效在大型國立電子音樂工作室之外·價格走向平民化的磁帶錄音機·降低了電子聲音詩創蕭邦(Henri Chopin)扮演著承先散後的角色蕭邦強調現代文學(即國民文學)是在印刷科技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而印剛科技本身就是現代民族國家自傳就帝國與天主教會奪權的技術(註16)·而以磁帶錄音為基礎的聲音詩歌·卻可能超越國界興語言的限制·創造出跨地域的新藝文形態。蕭邦於195963主籍了詩刊《第五季》,與其後附帶唱片的聲音詩集《OU》(1964-1974)·圍繞著《OU》刊物·老一輩的達達人與戰後的新生代詩人在此集結·達達不曾面世的塵封舊作·當時無法作商業發彳行的年輕詩人的作品都在《OU》雜誌之中面世·去世未久的法國詩人翁托南·阿鐸(Antonin Artaud)成了這一批54年·日本漁夫久保山愛吉(Aikichi Kabayama)於馬歇需群島捕渔·遇比基尼環之核子試爆落度·於半年後死亡现代文學·印刷料技·民族國家堪稱三位一·参考41.1.「的现代藝循?誰的聲音轡術?」·柄谷行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