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
  詩人的精神象徵·阿鐸解放被語言組識化的身體·打破印刷規格·攻擊詩歌文字中心書寫這些回返身體的溯源行動成為1950-1960年代前衛詩歌的重要母題·一般來講·戰前遠逵與末來派語音詩有賴文字紀繚·即令無意義的音節,也受到26個拼音字母制約,亨利·蕭邦這輩詩人卻傾向認為聲音本身就是詩歌的源頭·而錄音科技使得詩歌可以放棄文字文本而傳播蕭邦強調新技衠等於是新詩歌·只要可以被新技術(如磁帶錄音)所紀錄下來的任何聲音都可以成為聲音詩的材料·甚至不限於狹義的人聲蕭邦本人在1950年代開始聲音詩創作·在擴音器材輔助之下·他將極小聲的口腔喉音擴大·加快其轉速以獲得短促的高音·减緩轉速以錄製綏慢的低音·最後再加以混音、剪接他將子母音徽底解構·用錄音拼貼出新語言的結構。這種拼音拼不出來·無法以文字記錄只能夠由錄音帝記錄的聲音詩·蕭邦將之稱為「音響詩」(Audio-poeme)·他相信「音響詩」
  可以打破語言的第三者性格·可以不誣解釋·無須「比喻」地直接傳達人類感情·達到超越語音的溝通·還原出文字還沒有出现以前的聲音表現力,或者說還原出文字性詩歌得以存在反對文字體系將生命解釋為社會、政治、宗教之附屬物·他意圖以電子化的聲音超越文學的限制·甚至超越其本身文學家的身份,讓聲音得以返回身體·使用帶錄音科技並不意味著藤邦走向「具象音燊」的道路·蕭邦激烈批評具象音樂在將聲音物化音符化·置入作曲架構之後·遺失了身體與物置互文脈貉的批判潛能。誠然就聽覺效果角度而言,「音響詩」與早其數年的具象音樂並無涇渭之別,蕭邦本人亦曾於法廣丶瑞典費金根德WDR等等電子音樂錄音室工作,並以類似具象音樂會的形態播放他的多聲道錄音·蕭邦作品與具象音樂在風格上的差異,這遠小於其政治認同上的差異,這種位差或許可以反向解讀為前衛主義在二戰之後面臨的難題一前衛主義與一般意義上的現代藝衠愈來愈難以風格原藉瑞士的詩人貝赫納·海德席克(註17)在學運方熾的1968年提出了「當下詩」(Poesie Actuelle)與「行動詩」(Poesie-Action)·海德席克相信無論是個人或是團體·都可以利用錄音機來喚赶大眾的吐會意識·他以一種遊戲的方式·以手挫錄音速度丶剪接丶加強音量混音、對照、連精等方式來進行電子詩歌創作,這些詩歌來自達達同步詩傳粧·卻利用了新媒體的材質特性·依照海德席克的說法·「行動詩」」(Poesie-Action)意指一種將詩自身回返杜會現實的表現:「行動詩可以在書頁丶舞台丶街道、音譽室丶工作室等各種空間發生·無論在任何時機丶任何場所·無論你使用人聲丶尖叫丶勳作丶行為丶噪音丶聲音丶安靜·用任何手段興形式·無論是以照相機丶錄音機丶點唱機·任何物體或機器丶任何工具、任何載體都可以用來傅達『行動詩』的概念-將詩性丶神祕與巫衛重新帶回現實生活的場所、物質與註18)
  在海德席克稱之為詩譜(Poem Partition)的系列創作中,有一首題為〈插入〉(La Penetration)的表演:海德席克一邊播放討論核能問題的錄音·另一邊现場誦唸性生活問題的http://shengjiao.blogspot.com/search?gbemard+hleidsieck Mary Ellen Solt,Concrete Poetry:A niversityPress1968.http:/www.ubu.com/pape
	 
			 
	
	 下载工具
下载工具 意见反馈
意见反馈 捐助平台
捐助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