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声音艺术 136


分类:相关阅读 / 「超越声音艺术」

超越声音艺术 136
前一篇:超越声音艺术 135 下一篇:超越声音艺术 137
文本阅读:
  日本噪音
  1.31.日本噪音
  未來主義者以「噪音音樂」一詞來指稱盧梭羅的噪音藝衠表演·遠逹人借用未來派的念·也稱他們在伏爾泰歌飈混合詩頌丶人聲丶樂器聲的演出為「噪音音樂」」·激浪派雖無噪音音樂一說,他們各式各樣的身體表演與多媒體表演都不乏噪音元素。1967年,凱基在〈音樂馬戲團〉(Musicircus)一曲中·邀請不同樂種的演奏者在同一空間同時獨奏或合奏,但是樂譜中卻沒有對音樂内容的要求·結果是無前無後,無主無次的聲音垃圾堆·1969年凱基與電腦音樂家希勒(Lejaren Hiller)合作的《HPSCHD》(1969)是一個持續五小時的龐大表演計畫·其中有七台大鍵琴同畤演奏凱基曲子的片段·多台錄音檨播放古典樂經典,32卷磁帶播放電腦合成的聲音·64台幻燈機同步播放6400張幻燈·同時有四十支動畫播放一偶視聽覺資訊完全過載的表演。同一時期拉蒙揚(La monte Young)、菲爾·尼爾布洛克(Phill Niblock)丶龐克樂手路·瑞德(Lou reed)等等音樂人得電子擴音器材之助·開始了一種不僅僅是音量過大·在音樂內容上也超量的「噪音」·當現場表演以大音量播放這類音燊時·聽眾直接琙受到噪音對於耳朵的威脅·當聽眾克服耳朵受傷的恐懼·能夠專心聆聽噪音細節時巨大的音量之下展現的卻是極為豐富的聲音敘理·彷彿自空中俯視大城市地表·或者用放大鐃觀看積體電路的景象·19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興起了工業音樂運動軟骨(Throbbing
  Gristle)、白宮(White House)、NON等團體開始將「噪音」作為一種震抵昡官的再洗腦工具(註1)·但是80年代於日本興趄的地下噪音運動將「噪音音樂」在官能上的表現推至極點完全顛覆了西方樂人對於噪音的想像
  「日本噪音」創造了一種特殊的「反語营」,在新語言创造力近乎枯竭的20世紀末這種新文藝風潮理應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焦點·但是一直到今天·日本噪音的影響力似乎依然停留在實驗音樂图的小眾之中·圈外人的硏究與討論堪稱貧乏·而針對此一題目的論,大多隔靴搔癜·淪為形容詞之堆積·難道今日的文學語言依然無法處理這個三十年前的文化現象日本噪音樂團使用的創作方法十分多樣·如果由曲式内容或配器結構上分析·可能很難歸納出具體的結論·其作曲方法缺乏西方寳驗音樂可供討諭的知性結構·日本噪音樂團之間若有共同之處·大概只有某種極端的施虐/受虐(S/M)意識·日本噪音燊人習於將器材的功能逼向極工樂噪音對於日本噪音也存在著些許掷揄·如魯道夫·爱伯钠(Rudely Eb.Er)将死魚口肛串接訊號替代效果器擺上舞台模仿日桑噪音人又跳又打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