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声音艺术 139


分类:相关阅读 / 「超越声音艺术」

超越声音艺术 139
前一篇:超越声音艺术 138 下一篇:超越声音艺术 140
文本阅读:
  偷理顛倒殺人放火,都無可,無不可·當聽眾的知覺調整到此一頻道之際·我們聽到了一種真正與傅就斷裂的新音樂:絕對的虛無主義。「美茲波」以瘋狂噪音為繩邾同人表演配樂Gerogeregegege」在同志俱樂部對著觀眾自慰宙共時控制中心」(CCC.C.)的日野繭
  子(Mayuko hino)在舞臺上以古典繩綁技術玩虐樂手長谷川洋(Hasegawa Hiroshi),這些時間漫長·過度激烈又兼反高潮的表演·將觀眾之聽覺和視覺置於強追性的受虐/施虐狀態之中美茲波」的噪音可以被視為S/M版本的後凱基聰覺實踐·當一個未去,一個又來·耳不暇耠的噪音岀現丶重疊丶接續又復消失·聽眾的耳朵沒有辦法抓取旋律丶節奏丶音色或者任何-
  在聲音汪洋上求生的救生圈,於是演成認知上的焦慮狀態理智上我們知道噪音在變化但耳朵卻又抓不到變化的規則·時間似乎停止·劇烈的波濤陣陣龑來·腳底卻又遲遲無法著地如果聽者能夠捐棄自我·撒下任何抓取與認知的逹制慾望·興聽覺渾為一物·除此無他·處在絕對的當下之中·美弦波的音樂就有機會成為一種持續的狂喜狀態西方哲學立基於「差異」,日本噪音則扮演「無差異者」。它是認同的混沌狀態,它是一個黑洞·它不指向任何束西,卻可以吸收任何束西。旋律丶節奏、和聲丶全部都可以加入卻也都不重要元素之間的關不重要·音樂之承轉合不重要·當西方「工」樂人遊走在各種風格之間,日本噪音卻反其道而行·將所有的元素一次全出·精神分裂為碎片,讓聽眾無從招架·彷彿把所有的風格放進食物處理機之後打出的灰色濃汁,不同於西方一次一個味道的镲性拼貼·日本噪音一口就有全部的滋味:也許就是餿水口味·這樣的「音樂」」真正的危險性在於無差別·從第一口直到最後一口
  是否一檬?客觀的答案在此不復存在
  西方現代樂所苷試的是:一次顛覆掉一樣或數樣音樂規則·現代樂好像在證明:即使有了這多的顛覆→它卻還是音樂,現代樂頌揭的是隱藏在聲音之後的,永恆的音樂性·即便是跑得最遠的激浪派·用刪減法揭露出音樂的物化現象·將繁頊的當代音樂文化俄式分解為單的元素·加之以系統性的考察·其背後的思雜依然是脈貉性的·其顛覆之明晰度與可辨識性日本「噪音音樂」則走相反之策略·它一次就提供了過量之音樂元素,多到難的現代樂·多到超過任何正常人的知覺範圍·多到根本聽不到·它是一種资訊轟炸:一如「美茲波」所自稱其音樂為「資訊過量」(information overload)·其中既沒有西樂共時的和聲配器丶平衡等頻率構·也沒有西樂的前奏、主題、變奏丶終曲之歷時結構·無頭無尾,沒有過去·只有絕對虛無的當下·當然也不可能有未來。這說明了日本噪音的基本教義派如「性無能者」(Incapacitants)、「非常階段」(Hijo Kaidan)、「MASONNA宇宙共時控制中心」(CCCC)、「暴力溫泉浴者」(Violent Onsen Geisha)90年代後的創造力停滞狀態並非意外,而是其音樂的內在結構使然90年代中期網際網路的流行,終綪了地下噪音郵購廠牌的交流模式。同一時期手提電腦音樂技術的發展·將噪音音樂的表現形式導向了一個新科夫斯基(Zbigniew Karkowski)丶淺野浩司(Koji Asano)等人·將此種「全頻音牆」」美學發展到另一高度·以電腦數位訊號處理所造成的噪音音牆,可以織造出極為細緻的質感變化聽者如入龐大資訊流,目不暇給丶無法閱讀的資訊·以光點的形態粉粉如星雨閃過,以其巨大數量形成美感·是為數位時代的全頻噪音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