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
解構電音
1.15.1.解構電音
在電子資訊時代·各種電子傅輸協定的制定·也意味著當代電子藝術標準規格的成立如果繪畫的表達界線在於畫框興顏料·音樂的表遠界線在於樂器於電子軟硬體的規格·資訊在傳輸過程中必須須要而轉換規格·如在傳輸時要轉為不易衰竭的規格·在介面控制端要轉為可與人類感官接合的規格·對於電子藝術家而言·規格轉換技術提供了很大的創劊作空問·不過電子藝術的創作空周不能夠超越既成工格外的訊息若非根本無法傳播,就是受限在極狭窄的圈子裡●如果說19世紀西方现代主義者為了掙脫寫實主義的框架·而企圖直接面對語言·要譏語言(包括文學、音樂與繪畫語管)
從再現體系中掙脫出來·20世紀末葉的電子藝術家若要質問當代媒體生產體采·就必須面對當代的電子語詈·直接處理傳輪規格的問題
阿多諾曾經激烈地批評流行音樂退化聰力,瓦解獨立思雜與想像力·使聽眾落入被動的侬附狀態·阿多諾認為流行音樂消弭了個體性·其純然客觀化的藝術形式·催眠了聽眾的祉會意識·使聽者對肚會現實失去批評能力。阿多諾沒有機會看到20世紀末的流行音樂生產了它自已的反對者;新浪潮音樂反對華麗搖滾,工業音樂成了新浪潮運動的前衛主義·甚至看似最惡俗的電子舞曲也產生了某種自反的形式,這種自反形式正是來自於音樂家意識到個體性已經消失時的反應·當流行音樂愈是鼓吹「獨立」與「自我」」選擇的同時,其獨立性與個性就愈是乾枯·新一的電子音樂家為了對抗此種假象,故意創造出無作者丶無主體、無個性(如 Kraftwerk)的音燊形象·他們不再呼喚愛與和平的烏托邦,也不再訴諸作者性與表现性的風格·而是挪用既成的音樂類型來加以拆解,迫使音樂顯露出樂音生產的物性,讓聲音的物化成為反證音樂生產客體化的象徵·以對抗流行音燊所散播的主體假象·解構派電子音樂因而成為一種文化評論的方式
1990年代手提電腦在假格上的降低與速度上的提升·使得數位訊號處理的計算速度能夠趕上輸入參數的速度·這使得過去門檻奇高的電腦音樂現場器材家電化·電腦音樂的現場控制能力在此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新技術與新產的發展推動了電腦音樂的風潮,除了原來就在音樂崗位上的音樂人快速接受了新標凖器材·原本不曾受過音樂學院訓諫的自學者也大量投入創作者的行列,這些新参與者除了包括藝術科系學生、程式工程師(註1),也有與音樂和電子工程都毫無淵源的宅男宅女·這些電子樂人以網路為音樂資訊和軟體工具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