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声音艺术 178


分类:相关阅读 / 「超越声音艺术」

超越声音艺术 178
前一篇:超越声音艺术 177 下一篇:超越声音艺术 179
文本阅读:
  錄製下來的音景研究結集為書籍與唱片出版(註6),其田野調查工作範園包括了地方史料收集·包括收集興地方特定聲音相關的資料2.治製聲音地圖·紀錄其變化
  錄音·記錄聲音強度之週期變化
  鑅製傳铳音像(antiques of sound)·如鐵匠作坊聲錄製各村落具有個別特色的背景環境
  6.在村子内外進行長時間的音量監測並製表
  記錄特定交通噪音的頻率
  8.文字記錄一天中所聽到的聲音轉變
  9.對村落學童發問卷·收集他們喜歡與討厭的聲音10.訪問村中耆老·請他們回憶過去的環境聲音·文字記繚聲音的歷史性改變11.特別聚焦於村落中具特殊性的聲音
  12.注意構成聲音的材質(如石子路丶水圳)
  13.記錄聲音地平線(聲音的地理)
  14.記錄地方人士對於地方聲音的普遍意見
  薛佛也是「音景音樂」」的作曲家,他繼承了部分凱基的理論·認為所有聲音都可以成為音樂,但是音景創作訴諸素樸的寫實主義語言·不將聲音視為粹符號·反對在理論上將聲音與音源分離的具象音樂方法學·薛佛甚至於
  一詞,用來指稱科技將聲音自其原生脈移置所造成的混亂-這種混亂不只針對於人·對於動物丶植物丶無生物都有可能造成負面影響(註7)·薛佛號召了一群年輕作曲家·以錄音、表演及岀版的方式宣揚保護聲音生態的理念·這些音景作曲家基於素的萬物照應思想,相倌聲音環境中存在先驗之規律·作曲家應該在錄音中發現並還原此一規律·薛佛認為這種再現自然聲音的作曲工作·可以類比於文簪復興後期之法蘭德斯風景畫家,由自然的规則中尋找出藝術的原理。音景作曲家貝瑞·圖艾克斯(Barry Truax)則認為音景作曲家應該以劊作彌合聲音與現實音源的分裂·創造一個平衡的生態關倸·而非強調此一分裂·此一主張與具象音樂藉由錄音機將聲音自其產生脈貉分離的觀點相左薛佛將現實生活中的聆聽心理對象區分為三,一為基調(keynote)、二為信號(signal)
  為音記(sound mark)。如果以視覺為喻「基調」」是背景·包括了種種我們習以為常·甚至不以為意的聲音,古代音景基調是鶯燕·水流、風聲·而工業化之後的基調是交通噪音和種種電子機械之雜音·至於「信號」」則是具有主題性,吸引聽者注意力的聲音,例如鐘聲或警鈴聲·薛佛強調基調與信號的分別常常只是心理性的·例如沉迷閱讀的人可能聽而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