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
此一時期最強效的「虛擬真實」機器·收音機將收聽者與發聲者遠這地隔離開來·也正是因為這種隔和高傳真度·廣播具備了同時代影像機器無法企及的致幻能力·我們打開收音機隨機地聆聽段從末聽過的音樂·完全無須也無法主動瞭解這段音燊產生的背景互文:作曲者是誰?來自什麽地區?具有什麼功能?聲音是現塌的或者錄製的?聽眾對於事物背景的理解不再迫切·更不構成欣賞上的妨礙。也就是說,聽眾已經開始習慣當作一種獨立存在的事物來欣賞。這種機器輔助聽覺正是前一節所逃之現代性動力的一部分為上世紀初樂聽覺現代性最為鮮活的象徵。無線電技術的發展促使藝術家開始思考新的美學形式。早自畢達哥拉斯時代就已經出現的視聽分離表現·在20世紀音響技術中找到了最新的發展空間。1925年·德國音樂家外勒(Kurt Weil1)發表〈可能的粹廣播整術
("Moglichkeiten Absolute Radiokunst")一文,外勒主張一種沒有任何敘事·鈍粹由電子合與錄音聲響片段粗合而成·彷彿為了盲人而存在的「純粹廣播radio)1936年,德
國電影理論家丶認知心理學家阿爾海姆(Rudolf arnheim)在他的《廣播》一書中強調廣播科技帶來的新認知模式:「藝術學者須要全面地正視無線科技所帶來的新可能性,因為這是人能夠在純粹聲響的未知世界中展開實驗探索·也就是,一種所謂廣播發明之後不久·群眾很快地學會分辨AM廣播的音質與現埸原音的差異(註13)。隨著聆聽的持續·人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廣播內容上·不再注意非主題性的雜音·最終完全忘卻了聲音是由一個小箱子發聲的事實,也只有由這種忽略·人們才能夠持續地聽下去,好像一個永遠置身事外的旁聽者。廣播在創造聽覺疏離的同時也創造出私密性的親近戚與信賴戚·聽眾狂熱追隨主持人或歌手·素昧平生的聽眾打電話去電台訴說不為外人道的祕密種強烈的聽覺感染力讓嗅覺敏銳的政治人物與企梁家立即發掘了廣播的潛力·赓播在1920年代短短數年之內就為國家機器所收辐·成為政商宣傳的強大工具·1938年奥森·威爾斯(Oson Welles)的廣播劇《世界大戰》模仿外星人攻擊美國的現場報導·造成了美國的公眾恐慌·揭廣播作為超級洗腦工具·已然全面镗制大眾知覺·全面創造了媒體時代的「現實」-聲音機器絕非單純為大眾帶來資訊的民主工具·它首先是管理系有效的意識形態挫制手尋求自我擴張的工具
機器的隔離聽覺經驗在1914·1939
的兩次世界大戰前後經歷了爆炸性發展。西方
國家為了在戰爭中求勝·盡其所能地在尖端科技邊糝持續找再現聽覺世界的輔具·戰爭聽覺機器的目標與先民避禍丶打獵丶戰鬥而練就高度敏颩的雙耳並無二致:先一步發現敵人並且加以摧毀(search and destroy)。為了在戰爭中求生,有賴機器增加探測距離·有輞更高聽覺解析度·有賴突破更難穿透的阻隔·大戰創造了野戰電話丶電話交換機、電傅打字機傅真機丶移動無線電台丶無冁網路還有聲納以及高品質錄音等等聲音技術·交戰國反情報組識日以繼夜地監聰敵方密碼通訊·以三角定位找尋間諜之地下無冁電台·第三帝國為了反制盟軍飛機而開發出「環形漏斗方位監聽器」丶英軍則為偵測德軍轟炸機開狻出「音鏡」(Sound Douglas Kahn.Noise Water Mear:4 History of Sound in the Arts.Cambridge,MA:
999.pp.3-4